1.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俄罗斯经济之殇它如何败光苏联雄厚家底 ?

  俄罗斯库尔斯克,这里,一面歌舞升平,另一面枪林弹雨;一面优雅,另一面暴力;一面是创新是野心,另一面是掉队是力不从心。

  为什么这里,会从当年美苏争霸的超级大国沦为二流国家,如今被称为“大号沙特”?

  又为什么这里,处理问题总爱用拳头?是他拳头硬?是他只剩硬拳头?还是他认为自身,还有硬拳头?

  我们深入战争中的毛熊,通过经济视角,一口气看懂俄罗斯这一个国家,为何会一步步走到今天。

  那年,欧服区第一战神拿破仑,率领61万大军,气势汹汹杀进俄国,要荡平这个苦寒蛮荒、还未开化的东方穷国,结果却是被武力值逆天的毛熊一通胖揍,被反攻到巴黎。

  这场胜利,让跪舔欧洲长达8个世纪的毛熊,终于做了回“欧洲的救世主”,也终于能短暂地加入欧洲主流国家的私董会,混进欧洲贵族的圈层。

  但打败拿破仑的光环只是一时,从公元十世纪开始,因为宗教差异、社会经济水平低下,一心想融入欧洲的俄罗斯人,也包括他同根同源的乌克兰人在内,前前后后整整1000年,都处于欧洲人鄙视链的底部边缘,长期被打上野蛮、原始、落后的标签。

  又因为他们特别好斗能干架,疆域特别大,还特爱占人地盘,西方世界一直都非常敌视他们、忌惮他们,就像忌惮一头荒野里凶悍的毛熊。

  过去,西方对这个“远房的大老粗穷亲戚”,只是忌惮。但从这天起,西方开始真正恐惧。因为那一晚,苏联成立。

  在那之前,毛熊虽特能干仗,但仍是个废除农奴制才60年,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制度的落后农业国。文盲率70%以上,农业人口占到86%,工业人口仅4%。虽凭借地大人多工业产值仅落后于美、德、英、法,世界上的排名第五,但人均工业产值仅相当于美国1/8、德国1/6。

  怎么改变落后局面呢?1924年,斯大林上台,并在30年代起,在苏联全面实施计划经济。

  也就是所有国内资源都按中央的指令,统一分配。哪里需要工人,中央就调一批工作过去。哪去需要物质,中央就调拨物资过去。

  这就是传说中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质,是把全国所有经济主体化零为整,合并在一起,把苏联打造成一家超级大公司。在此公司里,中央负责制定KPI,全国自上而下各单元负责完成KPI。

  这里没有资本家剥削工人,没有恶性竞争,没有生产过剩,而是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工业化。

  1920-1940年代,苏联人均GDP长了3倍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超过20%。欧洲一二百年走完的工业化道路,苏联十几年就走完了,工业实力、经济总量,统统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特别是1940年二战在欧洲全方面爆发,横扫欧服区的希特勒,再次兵临莫斯科城下。在斯大林模式疯狂输出下,苏联红军最终力挽狂澜,二刷“欧洲的救世主”剧情,反攻到柏林。

  至此,以俄罗斯为核心,与其他14个加盟国小兄弟组成的苏联,也终于从那个荒野里野蛮、原始、落后的毛熊,蜕变成了经济上,军事上,国际政治地位上,都毫无争议地的超级大国。美苏争霸时代也从此开启。

  第一件,是1943年二战的苏德战场,这里爆发了人类历史上顶级规模的坦克大战和最大规模的单日空战——库尔斯克会战,希特勒德军与苏联红军的近8000辆坦克和超过5000架飞机,在这里决一死战。结果苏军在库尔斯克胜利,从此势如破竹杀进柏林,带领全人类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二件,2000年,俄罗斯人最引以为傲的库尔斯克号核动力潜艇,在一场联合演习中,艇内一枚设计先天不足、保养不善的65型鱼雷突然爆炸,艇上118人全部遇难。一时间,全球都笼罩在核污染危机中。深陷苏联解体危机里的俄罗斯人,既无实力养护自己的潜艇,也无实力打捞库尔斯克号的残骸,最后只得毫无尊严地求助欧洲。

  第三件,就是现在,俄罗斯人在乌克兰东部地区打了整整2年半的消耗战后,乌军突然集结兵力杀进库尔斯克。大毛二毛两头毛熊互撕的格局,成了两败俱伤,进退两难。

  从苏德战场钢铁洪流的伟大胜利,到航母大杀器沉入海底,再到今天成了亲兄弟互撕的战场。库尔斯克这一个名字,见证了这头巨兽的沉浮兴衰。

  没经历过冷战时期的80、90、00后,即使今天来俄罗斯、乌克兰旅游八百遍,也没办法真正理解鼎盛时期的苏联到底有多强大,也没办法理解今天的俄罗斯为什么那么爱逞强好胜。

  1970年代末,在斯大林模式一个个五年计划的疯狂输出下,经过几代劳动人民的奋斗,苏联国力膨胀到空前绝后。

  它的军事实力世界第一,光坦克总产量就达55200辆,整个北约成员国凑一起也不过26000辆,不到它的一半。它一国军力,就能抗衡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北约。

  想当年,在大部分科技资源被西方围堵封锁下,苏联人1954年发明了人类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发明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把人类第一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送上太空,1971年发射了人类第一座空间站。到1975年,它有120万科学工作的人,占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在被西方各种针对的情况下,依然怒刷17个诺贝尔奖!

  要知道,从文盲和农奴遍地,到数学、核物理、化学、生物与天文学统统国际一流,毛熊仅仅用了50年。

  想当年,它的经济规模一度接近美国的70%。它的在水泥、钢铁、石油等部分工业品产量上一度碾压美国、全球领先。它的毛纺织品、棉布产量、鞋、砂糖产量、奶制品消费量、肉制品消费量均是世界第一。

  它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实现了全民免费教育,生下来就分配住房,水电燃气基本免费,公共交通极其低廉,全民几乎0失业率,上班时间严格限定在每天八小时以内。

  想当年,这里没有资本家,没有贵族皇帝。苏联的高管几乎清一色平民出身,斯大林是皮匠的儿子,勃涅日涅夫是冶金工人的儿子,戈尔巴乔夫是农民的儿子。美国历任40多位总统大多是富豪,只有安德鲁杰克逊和奥巴马,是真正的平民。

  当美国的灯塔照亮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时,在地球东方,带头大哥苏联的存在,让人类相信,没有资本家,没有王侯将相,劳动人民一样可以出创造出伟大的成就。

  而且因为恐惧苏联模式蔓延到西方,惹火上身。冷战期间,西方不得不和苏联同频改善社会福利,减少上班时间,给劳动人民让步。

  这一切“鲶鱼效应”的背后,正如切·格瓦拉的名言: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他们良心发现,而是因我们来过。

  所以搁在今天,苏联这叫什么剧本?必须得叫那些“霸道总裁爱上我”想都不敢想的大爽文剧本。

  但这些都是想当年。这些苏联想当年的极端辉煌,也成了今天毛熊挥之不去的阴影。

  相比美国,苏联在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硬实力上终究逊色一筹。那冷战该怎么打?既然总实力打不过,毛熊就选择硬刚它的最强项——干架。

  从斯大林,1950年代的苏穗宗赫鲁晓夫,到1970年代的苏勋宗勃涅日涅夫,在几任CEO的层层加码下,苏联这个超级大公司,长期把死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当作核心KPI,在搞军备竞赛上走火入魔。

  苏联国家财政预算里的军费占比,1965年为26%,1979年为33%,到了80年代中期则为45~50%。也就是说,这期间,苏联每年有20%以上的财富被充值成军费嚯嚯掉。国民经济被军工业绑架,事关老百姓生活品质的轻工业、农业滞后,经济结构长期失衡。

  而且仗着劳资武力天下第一,苏联经常爹味儿十足,一言不合就欺负弱国,霸凌小弟,蛮横干涉包括咱们在内的他国内政。

  第二,斯大林模式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最大的弊端是,这套由中央制定计划的摊派式生产,只顾僵化地完成KPI。但因没有市场之间的竞争淘汰机制,导致整个国家的商品供应,长期保量不保质,效率低下,不思进取,跟老百姓的真实需求,严重脱节。

  苏联就如一头空有一身蛮力、脑子楞的巨熊。生产的货,主打一个不忍直视、能使就行。五十年代生产的汽车和八十年代生产的汽车,几乎没啥区别。老百姓真正喜欢的好商品,又总是供应不足,需要排长队购买。

  美国前总统里根讲过一个苏联笑话,说一个家伙去交钱订车。柜员说,要等10年后来取车。这家伙问是上午取还是下午取。柜员就纳闷了,你十年后上午取和下午取,有啥区别?这家伙说,因为10年后的上午,水管工要来我家。

  1981年,里根就任总统时,美国每1000人平均拥有700多辆汽车。苏联每1000人仅拥有40多辆汽车。而那年,苏联出动海陆空50余万人,举行了人类历史上顶级规模的军演。国的苏联老百姓,生活品质长期落后于美国,欧洲,和后来居上的日本。

  第三,毛熊的经济不是今天才患上石油天然气依赖症,早在苏联时期,其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多种资源的探明储量,就已居世界前列。

  1970年代,全球石油价格飙升,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苏联靠卖石油,趁势发育到顶。

  1977年,苏联经济被虚高的油价顶上巅峰,人均产值约为美国的56%。但随着美国联合沙特增产石油,把油价从高峰打下去,苏联的收入支柱一下子垮了。美苏两国的经济实力差距,越拉越大。

  1980年代,出兵阿富汗、穷兵黩武的苏联模式,已千疮百孔,外强中干,只能靠发债维持运转。曾经满怀劳动人民理想的超级大国,贪腐严重,民怨四起。

  1985年,这位大哥临危受命,上来扒开牌一看,好家伙,我知道苏联的底牌烂,没想到底牌这么烂。

  于是哥二话不说,这牌打个毛线,赶紧重新洗牌。搞改革!要打破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全面放开中央对商品定价和产业的绝对控制权。

  但由于计划经济和军工复合体入坑太深,农业、轻工业底子太薄。这市场一放开,国内供应不上丰富的服装、水果、轻工制品,老百姓大队慢慢的变长,国家又需要更加多外汇进口生活物资,经济结构更失衡。

  过去苏联各加盟国就像公司里的各业务部门。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分工合作,乌克兰负责军工,俄罗斯主打能源,东欧几个国家搞粮棉。这样各加盟国经济结构都相对单一。在经济好时,这就是体制优势,就是分工效率高。但经济拉胯时,就是相互甩锅,都嫌劳资亏吃大了。

  其中一种声音特别大,就是因为听了大哥俄罗斯指挥,被它绑架了,我想干啥都不自由,所以我加盟国的民生经济不行,全怪体制有问题。

  这时已经七个盖子十口锅的戈尔巴乔夫,又来了个神操作:吵啥吵,你们都嫌苏联体制不行,那就不行吧。你们想搞西方那套是吧。你们都有挺能耐是吧,行!那就你们自己想咋干就咋干。

  哥这是牌不打了,直接掀桌子了。但这权力一旦逃出笼子,潘多拉磨合就再也合不上了。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忽然出现在电视上,给西方送上史上最大圣诞节礼物。早已被各方势力架空的他,耷拉着脸,宣布:苏联解体!

  苏联,这头曾经背负着全世界劳动人民梦想、曾引领人类创造无数伟大成就的巨熊,就这么没放一枪一炮的轰然倒地。

  大俄刮走了苏联一半的人口,大部分领土和大部分缺胳膊少腿的家底,也背上了天量的债务和僵化的企业。这时的叶利钦。每天一睁眼,就是一万亿卢布的内债。一闭眼,就是1200亿美元的外债。

  反正传统体制已崩,零敲碎打,小修小补也是荒度时间,不如我们直接开大,让大俄一步跨入西方式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从反对西方,到理解西方,到融入西方,总之加速回到100年前跪舔西方的轨道上。

  美国为首的西方,那可是乐开花了。它一手忙着煽风点火,忽悠赶紧梭哈,另一只手正忙着磨刀霍霍向猪羊。

  在叶利钦的神操作下,大俄启用了一批青年改革派经济学家,35岁的盖达尔就任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长。

  他们上台后,也不做小范围试点,也没啥应急预案,也没想过会不会有啥排异反应。总之啥都别问,问就是马上开干。在苏联解体1个礼拜后,他们就给俄罗斯投下一枚摧毁传统经济体系的重磅炸弹,也就是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的第一步,是废除计划供应和价格管制,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

  在放开物价的半年后,大俄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了10多倍,石油、煤炭等能源价格持续上涨了20~30倍。

  此外,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涨幅超过消费品上涨,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大俄的物资供应更加短缺。

  NO,这在盖达尔们看来,就为了长久繁荣不得不付出的短期代价。非要说有啥问题,那就是价格改革还不够彻底,剩下那10%的物价,也该放开。

  到了1992年底,大俄消费品价格比上一年上涨了25倍。曾经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一半的俄罗斯老百姓一夜之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一些二战老兵甚至不得不卖掉自己的英雄勋章,来换回几条面包。

  就在物价改革的重磅炸弹正在爆炸时,另一枚核辐射影响俄罗斯经济至今的核弹又被投下。

  青年改革派另一位核心人物丘拜斯,启动了休克疗法的第二步,也就是激进的私有化。

  他们认为,国企效率比私企低太多。所以就应该把苏联遗留下来的庞大的国有资产,全部私有化掉。而且这节奏得快,白送都行。

  1992年,丘拜斯强力推动了俄罗斯国有资产的世纪大拍卖,到年底,大俄一共拍卖掉了4.6万家国营商店和服务类企业。

  它向1.5亿俄罗斯人,每人无偿发放一张面值1万卢布的认股权证,可以拿这个证,去换企业股票,或兑换成现金。

  这个方案刚制定时,1万卢布还能买辆小汽车。但当1992年10月这个方案真正兑现时,通货膨胀已经凶到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名牌鞋。

  而且大多数老百姓对认股权证没啥概念,刚从银行领完证,出了门就卖给黄牛,换了伏特加和烟。

  他们也是这轮私有化中真正的最大受益者,后来,这些前高管有了个共同的称呼,就是“寡头”。

  那私有化后的市场经济,就真灵了吗?事实是,这种休克式的无序私有化,不仅没提升生产效率,反而严重破坏了本国经济秩序。

  从1991~1994年,俄罗斯GDP,平均每年萎缩12%。汇率从1美元兑0.9个卢布,贬值到1994年底的1美元兑3235卢布。

  但无论是物价改革,还是第一阶段的私有化,都不至于让大俄经济转轨陷入绝境,毕竟大俄最大的那批国企,控股权还掌握在政府手里。但可怕的第三波神操作,又来了。

  此时,这一个国家只剩最后一个,也是最诱人的宝矿,没被瓜分。就是大俄极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

  你大俄政府不是缺钱吗?那我寡头就给你提供一笔为期1年的贷款。你把这些资源企业的管理权给我。

  只用了1年时间,大俄的寡头们,就通过“贷换股”,把庞大的自然资源类企业,以近乎空手套白狼的极低成本拿下。

  然而,在一系列交易下,掌握大俄经济命脉的七大寡头砸下1.4亿美元巨资,动用其控制的电视台、报纸开动宣传攻势,打压竞对,鼎力支持叶利钦。七大寡头之首别列佐夫斯基甚至口出狂言:“只要我愿意,我能让一只猴子当上总统”。

  从1992年到1999年的8年里,大俄经济6年负增长,GDP累计下滑40%。

  当国内经济崩溃,寡头们却纷纷把几乎等同于当时俄罗斯1年GDP三分之二的资产,转移到海外。

  到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成了压垮俄罗斯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投资者飞速撤离俄罗斯,俄罗斯的国债和卢布被大规模抛售,大俄不得不宣布国债违约。

  此时的大俄,官员严重腐败,社会黑帮泛滥,社会生产力下降,失业率和死亡率一直上升。青年改革派们所期待的那个西方式的公平、健康、持续创新的市场经济,迟迟发育不良。

  1999年12月31日,在20世纪的最后一天,在亲手葬送了毛熊70年艰辛积累的国有资产后,叶利钦离开克里姆林宫。临走前,他把总统职位传给了一个克格勃特工出身的小个子硬汉。

  此后的24年,大俄进入了二代目时代。而那个凶悍的毛熊,开始舔舐伤口,目光盯着正在弹冠相庆的西方列强,露出腾腾的杀气。

  “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情,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去见上帝!”铁腕硬汉普京上场后,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到前线,指挥俄军爆锤车臣,收服了这个小迷弟。然后是直接拿着寡头开刀,不服就抓,还不服?直接杀!

  很快,七大寡头,或羁押、或驱逐、或出逃。寡头们所掌握的大量企业和资产,特别是能源型企业,被重新收归国有。

  接下来的十年,大俄开始收复经济失地,GDP增速突然都保持在5%以上,人均GDP也从2000美元涨到了1万美元,失业率从13%降至6%,工业生产增长75%,平均薪资增长了8倍,俄罗斯也在苏联解体后,终于进入了世界十大经济体的行列。

  2000年到2008年,刚好是全球经济快速的提升的黄金期,全球石油需求大幅度的增加,石油价格涨了六七倍。大俄是全球天然气储备第一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国(第一是沙特),也就顺势躺赚8年大钱。

  可惜的是,此时的俄罗斯经济,不仅没利用那八年的黄金时间,解决国内产业体系问题,反而能源依赖症越来越严重。1999年俄油气出口所占出口总额为39.7%,但到了2018年,“资源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83%。

  七大老寡头凉了,崛起的是下一批忠诚的新寡头,由他们继续来管理这些半国有化的企业。寡头们依旧会把赚来的钱转移到西方,而不是在国内加码投资实体经济,而大俄国内贫富差距没有缩小,甚至在进一步加剧。

  当年苏联解体时,大俄的工程机械、航空、国防、交通等等领域,虽然质量一般,总归门类齐全,量大管饱。但由于长期的市场混乱和技术创新拉胯,如今俄罗斯的制造业日渐萎缩,如今长期只占GDP的15%。

  在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在整个工业中,能源与原材料工业占三分之一,制造业占三分之二。但到了2014年的俄罗斯,这两者比例已彻底颠倒过来。

  于是当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油价开始过山车后,大俄也开始长达十几年的过山车。经济体量也从最高世界第六位,滑落到如今的世界第11位。莫斯科的大街上,衣食住行已全被西方资本拿捏。

  苏联解体后,因为体制惯性,大俄依旧是这些前苏联小老弟的老大哥,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上,依旧享有绝对领导权。但长期的寡头垄断、能源依赖、工业废弛,让大俄的吸引力逐渐丧失。小老弟们一个个离他而去,投奔至今仍敌视他、忌惮他、想方设法瓦解他的西方。

  某天,二毛乌克兰说,我也想投奔西边去了。30多年来,一步步被逼进死角的大毛彻底炸毛,决定出手教训一顿这个骨肉兄弟。

  但历史给了他20年,却没能还他了一个强大的俄罗斯,而是还他一个军力严重下滑、拳头早已不再坚硬的俄罗斯。

  结果,这顿教训,演变成了一场持续2年7个月仍遥遥无期的战争泥潭。两个同种同源的亲兄弟,在数以十万计的伤亡中,结下血海深仇,沦为全世界的笑柄。

  大俄亲手了解体苏联,千方百计想融入西方,跪舔西方。结果舔狗舔狗,一无所有。而乌克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但西方会就此甘休吗?或许在他们眼里,俄罗斯不可能融入自己,因为他永远都是那头荒野里凶悍的毛熊。

  二战的时候,德国都打到莫斯科了,要不是美国援助苏联的话,都不知道是什么结果[捂脸]

 

上一篇: 在中俄之间选择美国外蒙古为何无法成为“澳大利亚”? 下一篇: 东方财富财经早餐 3月21日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