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减产大博弈:“杀猪也要看饲养员”
导语:供给侧改革的一揽子计划,如果划线尺度过大,起不到限产、盈利的效果;尺度过小,又会伤及地方政府和银行。 10月14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了一次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座谈会,与会者达成了“反内卷”的自律性共识,提出“投标价格低于0.68元/W即违法”。 本次闭门会,被邀请的16家企业几乎都是头部大厂。隆基绿能(601012.SH)、晶科能源(688223.SH)、天合光能(688599.SH)、晶澳科技(002459.SZ)、正泰新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688303.SH)等悉数在内。 10月22日,中节能2024年度光伏组件框架协议采购公开招标结果公布,参加招标的13家企业,头部公司投标价格均为0.68元以上。其中,有11家投标价格在0.68元/W及以上,均价为0.69元/W。 “限价令”降低了未来以低于成本价中标的可能性,更利于具有品牌优势的大厂,因此得到了头部大厂集体认同。 之前,这些大厂已与协会、大客户、上级主管部门多次“闭门”沟通,但效果并不明显。 早在5月17日与8月29日,在工业与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指导下,光伏行业协会就组织召开了主题为“光伏行业高水平发展”和“光伏电站建设招投标价格机制”两场座谈会。 除了前述光伏大厂,宜宾市政府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华电集团、长江三峡集团等发电企业,也分别参加与会。 两场会议,几乎都建议“市场化手段外,充分的发挥好政府有形手的作用,加强对于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转变低价中标局面”,以及呼吁“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规范地方政府产业配套、地方保护等不合理行为。” 紧接着,9月19日,央视CCTV2《对线光伏信心在哪里?》中,七位光伏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话事人”又在央视一齐亮相,直面调整期现状。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坦言,“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是因为我们这20年,产品同质化、模式同质化、制造同质化、知识产权不受保护,进的门槛比较低。” 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提到,行业包括协会与主管部门等,应逐步推动组织产能布局与价格机制等方面的引导性方案,以加速行业穿越当前严峻周期。 只是“恶性竞争”的本质原因怎么样才能解决产能过剩,这一关键议题尚未达成有效共识,也没有讨论出如何减产、尤其是谁先减产。 最近一次闭门会后,隆基绿能回应媒体称,行业目前的排产,是依据市场供需关系去调整的,没有哪一方要求减产。 隆基之前提到,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还对组件排产,连续三个月进行了上调。 可见,上述诸多行为,是想借政府之手,调高光伏“入局”门槛,推动供给侧改革。 7月24日在温州,另一场主要是光伏企业参加的闭门会上,某企业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入戏过深了,把光伏产业的发展和政府业绩高度捆绑,不愿意关停落后产能,理由是影响本地业绩、就业和税收。 该日论坛上,福斯特董事长林建华更为直接:“想要实现这一轮产能出清,最好也是最公平的办法,就是交给市场解决。地方政府不应该去拯救一些落后产能,更不应该强令地方银行为已然浮现问题的企业续命。” 这些相对规模小的组件厂,不少现金流断裂或在断裂边缘。 但只要工厂能开工,保住地方就业和税收,即使不盈利也要坚持活下去。 2024年上半年,“小厂”金刚光伏(300093.SZ),其经营净现金流/营业总收入为-1.466,日常经营无法创造正现金流,但还在勉力维持。 润阳股份也一直得到盐城政府的补贴支持。合计持有润阳股份超过30%股份的第二、三大股东悦达新能源和盐城元润,实控人均是盐城地方国资实控。 关于行业见底时间,一份业内流传的“隆基绿能董事长李振国在北京交流”的录音纪要中提到,李振国认为,如果政府强力干预,可能(产能)出清更快;除非政府反向干预,救扶弱小企业,会延缓行业出清。 “限价令”之前,“价格战”不仅没有拖垮小厂,反而大厂因为上了硅料、硅片、电池片等一体化产能,尾大不掉,各环节均亏损严重。 天合光能负债率为74.34%,晶科能源达到73.17%,晶澳科技为70.95%,协鑫集成(002506.SZ)、东方日升(300118.SZ)等二线组件企业,负债率也普遍在70%-80%之间。 有业内人士指出,因为技术迭代和开工率降低,现在大量设备都属于无效设备,折旧后可能已资不抵债。如果再不减产,部分大厂也有一定可能会被拖垮。 但大厂普遍抱有“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想法,都希望其他人减产;而自己却一有机会就扩产。 比如,新出台0.68元/W“限价令”,如超过某一个或几个大厂的成本线,意味中标便能盈利,那么该大厂不仅不会减产,反而会疯狂扩产。 因为多生成1W便盈利1W,达到了抢占市场占有率的目的这一逻辑在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 此外,每个大厂都有理由认为自家技术过硬,属于先进产能,自然也没有减产的必要。 前述录音纪要中,李振国提到BC电池是未来主流技术,“维持看好,坚持扩产”,理由是“BC是未来主流技术”。 隔天,10月24日,晶科能源也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TOPCON第三代产品最高效率至24.8%,最高量产功率至670W,与隆基绿能的HPBC二代相当。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称要“重新定义产能过剩”:“无论你组件多便宜,效率功率多高,未来不被需要的产能就是过剩。那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产能呢?本地制造的、绿电制造的、有当地服务团队支持的、有光储一站式方案的,这种产能才是被需要的。” “限价令”一出,小厂中标“五大六小”电力集团的集中式项目希望渺茫,但仍有分布式和海外市场可以做。 甚至,如果小厂开始卷海外市场的价格,将令海外市场行情报价体系更为混乱。那么本就亏钱、靠海外高盈利市场反哺国内的大厂们,倒下的速度更快。 不得不说,在这场博弈之中,小厂深度捆绑地方政府和银行,试图熬到终局;而大厂不胜其扰,找到更高层级的主管部门出台利好自己的政策。 供给侧改革的一揽子计划,如果划线尺度过大,起不到限产、盈利的效果;尺度过小,又会伤及地方政府和银行。
上一篇: 11月27日起施行!云南印发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办法 下一篇: 关于清织高速清织互通至犁倭互通全幅关闭施工期间施行暂时交通管制的布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