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里的前史回忆
【编者按】一个地名,一部前史;一个村名,一个故事。白沙埠镇前史悠远持久、文明绚烂,全镇50个自然村,每一个村名,都前史见识深沉,深有讲究。有的因人文而起,有的因姓氏而生,有的因地域特征而叫响……千村千面,各具特征。虽历经风雨沧桑、年月洗礼,但仍然传递着乡音、承载着乡愁、接连着文脉,如清泉、似甘饴,滋润心灵!《白沙埠时间》推出村名故事系列,带您走进厚重的文明名村,发掘村名背面的人文前史,叙述精彩的村名故事,敬请重视!一起,欢迎热心乡民供给故事头绪。村名故事系列之十一: 玩花楼村坐落白沙埠镇西北一公里处,地处王祥河南端右侧。相传很久以前,此处是曹国舅的花园,名为万花楼,明代惠氏宗族,惠文魁、惠文灿兄弟俩(铁匠鼻祖)从沂南张庄、大惠家庄村迁至此处久居成村:万花楼,后演变为玩花楼。 全村人口1312人,惠氏1189人、张氏68人、臧氏33人、王氏9人、姜氏8人、吴氏5人,以惠氏最多约占90%。 新中国建立后,玩花楼村共有土地600余亩,土地改革时被评为甲级地,一亩甲级地相当于近三亩黑土地,旱涝保收。 明清时代属临沂县第三区,新中国建立后属茶山区,后茶山公社,后来分化为白沙埠公社、白沙埠镇。 玩花楼以大队为团体分4个出产小队,1952年建立互助组,1954年建立初级社,1956年建立了高级社。1965年春,大队在王祥河滨建筑了电灌站、1966年又架起电,使全村土地得以旱涝保收,家家户户安了照明电。大队盖起油坊、破坏房及粉条房等副业项目。 1970年后,村旱田改了水田,在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桂芳带领下栽了水稻,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一步一层天。其时的描绘是:1975年超两纲、1977年过长江、1978年粮食超千斤以上、1979到1980年亩产粮食2000斤成为吨粮村。打着红旗、推着小车、拉着排车,标语是:“多打粮、打好粮,支援前线和国家建造。”那个时代,村交公粮光这一季就完结全年的使命,一年超交完结三年的使命。粮食多了,家家分的粮食也多,人工价值也高,一个工分达到了一元以上(其他大队一个工分才两三毛钱)。全村社员日子比蜜甜,就像那芝麻开花节节高。那时玩花楼大队在茶山公社83个大队中被评为先进大队、红旗单位、县红旗单位,被大众日报、人民日报报导过。 1981年后,分田到户单作,全村灌溉、耕、耙地仍是以大队为根底,统一管理,粮食产量仍是很高。 2000年后,全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高楼。2008年在党支部书记惠光西带领下,组织了全村捐款,建筑大街,改进根底设施,整治村容村貌,被镇里评为榜样村。2002年村建筑了第一条3000平方米水泥路, 2008年又把剩下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约1.8万平方米。2021年,在村北建造了约2200平方米的小广场,丰厚了乡民文体日子。疫情期间,村支两委带头捐款,掀起捐款热潮,呈现了大批先进个人,绘就了一幅“全民抗疫,共度时艰”的壮美画卷。 1998年以来,村人才济济、层出不穷,呈现教授4名、研究生6名、本科生20名、大专28名、教师19名,部队及各部门均有各种人才。2018年至今,全村接连7年评选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达280多人(户)次。 跟着高铁新城建造脚步的加速推动,玩花楼村的还建“洋房”初具规模,不久的将来,玩花楼乡民将离别老村,迁入现代化的居住小区,未来的日子可谓:扛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